新媒体营销

新闻资讯

时刻保持对数字市场的敏锐及前瞻性

新闻资讯

外语与国际传播第二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评估衡量体系

新闻来源:九游会·J9-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发布时间:2024-12-30 15:41

  基于英语系“外语与国际传播”系列学术沙龙交流成果,本期推送将围绕传播能力指数,国际传播效能衡量体系、传播力量化体系研究、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和国际传播能力标准化建设等五个关键词进行深入解释和探讨。

  一、传播能力指数

  从国际传播学的相关理念出发,对传播能力指数这个词语的理解主要可以通过三个层面:问题研究的背景、对传播能力指数的定义以及提高我国传播能力的途径。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竞争集中在文化领域,因此,了解我国在传播能力上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传播能力指数判断我国传播能力的强弱并精准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报道方法的不同,读者对事实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与媒介环境下,传播能力对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等至关重要。

  数字时代的传播能力指数意指:内容的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化、渠道的网络化、商业模式的成熟化。其核心是能否满足读者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出版长期保存机制

  2、中国文化经典、世界语言、国际表达的图书和作品较少,制约了文化话语权

  3、中国价值、国际价格的商业模式缺失

  4、国际传播的资源集中度不高,传播中盘缺失

外语与国际传播第二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评估衡量体系

  在信息传播快速、多元、便捷的数字时代,中国若是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 将有利于我国更好的掌握国际话语权。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并培养新型传媒队伍。

  参考文献:

  [1]何朝晖.以全球视野开展出版史研究[J].现代出版,2021(03):71-75.

  [2]张纪臣.数字时代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研究——论我国出版产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中国出版,2020(02):18-25.

  [3]朱戈.新形势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路径[J].中国出版,2016(08):11-14.

  二、国际传播效能衡量体系

  已有研究成果和体系主要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体系构想较为庞大但核心指标不突出、体系构想较为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和体系构想指标设计片面,对国际传播的特殊性顾及不够几点不足。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一要突出核心指标,即媒体国际公信力;二要将传播方与接受方结合起来考量,即将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结合起来测量,还要考虑国际传播中接受方测量的特殊性;三要定量定性测量结合。

  媒体公信力体现的是传播媒介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反映了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状况。因此,应试图建立一套在对公信力测量的基础上的国际传播效能衡量体系。这套体系将以三个问题作为导向,即——“说了没有” “听了没有”和“信了没有”。

  “说了没有”——在国际舆论场上你发声了没有;

  “听了没有”——你说的话国外媒体转载或引用了没有;九游会·J9

  “信了没有”——国外媒体转载或引用的态度如何。

  而考量海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媒体报道的转引态度是比较复杂的,大体来说可分为三类:积极的、 中性的、消极的。

  参考文献:

  郭光华.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4):147-151.doi:10.19503/j.cnki.1000-2529.2017.04.021.

  三、量化研究历史和媒体传播力量化体系研究

  量化研究历史

  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量化研究的基础与核心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调查、统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已经传入我国,并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受到学界的推崇。但在20世纪的前半段,量化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体系性存在不足,科学性也不完备,人们对量化分析方法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更是比较原始。

  如今传播力的量化研究是衡量传播力的重要方法。我们主要讲如何从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角度考察国际传播力。借鉴目前已经较为成熟、通用的指标体系,对中西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和效力进行评价。研究使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以公开的互联网新闻报道为数据来源,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进行中西媒体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和效力的评估和比较,借此考察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态势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具体成效与不足。量化评估的大致方法如下:首先确立量化评估媒体传播能力的几个指标,从传播能力和效力两方面分析,从传播速度、传播强度、传播广度、传播深度四方面评价,再具体到媒体报道最后成果的不同方面。接下来我们以传播强度为例,进行量化研究。传播强度也是衡量议程设置能力的指标,考察的是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主要通过原创报道量、报道篇幅和报道议题属性等指标来评估。从报道数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从2005年开始,中国媒体“向世界报道世界”的主动性不断提高。

  传播力量化体系研究

  采用德尔菲法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传播指征、技术传播指征、传播效果指征三个维度出发,依据目标导向性、强可操作性和简单实用性三个原则,进行具体的指标设计并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评估框架。

  同时采用统计学中进行评价分析时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来进一步对具体指标的权重确定与分配。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在内容传播指征方面,大众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基本制度的熟悉程度占较大比重;在技术传播指征方面,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等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的形象度两个指标占较大权重;在传播效果指征方面,大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党政体制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同度占较大比重。

  通过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可比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评估指数(D)量化测算模型,得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评估指数测算公式:D=B1×16.7%+B2×33.3%+B3×50.0%。最后总结构建出以内容传播指征、技术传播指征、效果传播指征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为主要维度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评估体系。

  在对朝鲜核试验、中美贸易摩擦和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报道中,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发文量接近甚至超越路透社和《纽约时报》等西方通讯社和知名报纸。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传播强度角度分析,2005年开始,中国媒体报道数量有所提升,西方媒体报道体量更占优势。通过这样一个量化比对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就能够评估中西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和效力,评价当前国际传播的格局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短板。

  参考文献:

  周亭,黄汉鑫.西强我弱与边缘突破:对中西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实证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3):48-58

  李明德,李巨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评估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91-98

  胡正强.论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学中的量化研究传统[J].国际新闻界.2010(03):113-117

  刘俊.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利弊之辨:溯源与规避[J].东南学术.2020(05):47-55+247

  四、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

  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对中国的“认知错位”现象,通常是由于传播效能低、传播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了传播质量,导致信息偏差,因此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

  首先,可以从传播渠道入手,要利用好新媒体的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特征,突破时空地域限制。诸如微博、微信、B站甚至是国外的 twitter、facebook 等新媒体平台,在进行国际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针对国内外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传播正面积极的政府形象,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声。

  其次,对于传播对象要针对性表达,采用贴近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更加重视数据与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最后,传播内容上要兼具全球视角,从过去“以我为主”地向外部世界进行报道,转向兼具全球视野的 “全球新闻”报道。更加关注接收者当地新闻或与增加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比重,从而促进信息自由沟通与交流,集中国际传播的资源,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管齐下,切实可行地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塑造国际社会期待的 “全球中国”形象。

  我们应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声;传播对象针对性表达,有的放矢;兼具全球视角,“以我为主”更要关注国际新闻。三管齐下,才能够有力地提高传播效能,塑造“全球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Michael Schandorf.A Gestur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2007

  [2]刘滢.“全球中国”视域下媒体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新思考[A].新闻与写作.2021,(09),69-74

  [3]吕春晖.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A].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五、传播能力标准化建设

  我国国际传播经历虽然丰富,但存在尚未体系化,学理性研究不足和国际传播媒体单一且缺乏整合的问题。而我国国际及传播的定位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构建这一体系须共同完成五个目标: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 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j9九游会官网入口首页

  但在完成这五大目标之前,我们还需明确我国传播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具体有如下几点:

  1、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叙事体系

  2、 提高议题设置、引导能力

  3、 提升国际传播素养

  明确我国传播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应当从以下几点寻找提升路径:

  1、 守正创新、内容为王

  2、 注重教材建设(编写适于本国教学模式的教材)和人才培养

  3、 及时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

  4、 传播内容上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具体措施有:用党的理论指引国际传播工作、创新对外话语、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杜占元.2021.《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

  [2]朱戈. 新形势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路径[J]. 中国出版, 2016(8):4.

  撰稿:英语系本科生卓越人才团队成员(侯皓天 郑欣冉 王婧菲 张予奎 杨小然 韦晓睿)

  审核:高霄 储艳


  • 本文链接地址:http://m.feichiauto.com/info/531.html
  •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猜你感兴趣的内容
    相关推荐